新順1730

望舒慕羲和

歷史軍事

“咱太祖皇帝滅朱明,是報當年朱溫滅唐之仇。壹報還壹報啊,李唐家的江山被朱溫滅掉,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737章 國運(上)

新順1730 by 望舒慕羲和

2022-12-9 22:06

  “國公,有句話我還是要講。變法也好、改革也罷,哪怕是國公自己說的修修補補,總要稍微悠著點。”
  “我是支持變法的,但恕下官不支持把淮南的鹽業都轉移到淮北。”
  “改煮鹽為曬鹽,確實,原本以薪柴煮鹽的鹽戶,未必不利。但,除了他們之外,打包的、紮捆的、背鹽的、運輸的,外加那些依附淮南鹽商為生的廚子、花匠、園工,以及文會、社團、依附鹽商而生的儒生。”
  “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。而且淮南鹽,十倍於淮北過去,這些人,國公就不去考慮他們的生計嗎?”
  “總之,下官支持煮鹽改曬鹽。”
  “但下官認為,淮北的雨、熱、煤、灘等等好處,未必能大於淮南那些人的生計。”
  “此外……國公也應考慮揚州儒生的影響力。他們依附鹽業生存,沒有財富,就無法豢養他們。江南文華,要被國公廢掉大半。”
  “戲曲、詩詞、評書、小說、書法、繪畫……說句難聽的,這些人都是鹽養的。”
  “而他們之間又盤根錯節,宗族姻親、門生故吏,牽扯之大,實在不容易動。國公可以廢掉大鹽引承包商,他們不會激烈反對。但國公要把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廢掉,此事必然地動山搖。”
  “張家賣鹽,他做張家門客;王家賣鹽,他為王家文賓。國公廢了張家,沒事,可去換了門庭去王家。”
  “但國公卻直接把‘賣鹽’這件事廢了。那就真要考慮民意洶洶了。”
  林敏內心很清醒,哪些是可以作為“犧牲”扔掉的,哪些是不敢輕易作為犧牲扔掉的。
  鹽戶可以犧牲。
  讀書人可不好犧牲。
  淮南問題的難點,並不在於改煮為曬。
  而在於淮南那種類似於戰國封建公子式的的分封制下的風氣,只不過那時候封的是地,現在封的是鹽。
  大量的文人是依托鹽商生存的。
  文人生活水平很高,文化自然昌盛。鹽商也樂於花錢結交這些文人名士,缺錢的時候也多給壹些幫助。
  宗族,門生,遍布。
  那是江南的靈魂。而靈魂也是依托經濟基礎的,沒有鹽商和大地主的錢,就沒有那麽繁華的文化。文人是要為他們服務的,否則沒錢吃啥喝啥玩啥。
  林敏也拎的清,淮南的鹽政改革,當然要改。但不能步子邁這麽大。
  江蘇現在已經夠亂了,之所以現在還沒有亂起來,只是因為朝廷大軍駐紮在附近,而且還有兩萬多的精銳野戰部隊駐紮在蘇南大營。
  當然也不能說只有讀書人是既得利益者。
  畢竟改革牽扯的方向太多,就說揚州那些鹽業工人,做打包運輸工作的,他們和文人可是八丈遠的關系。但如果動淮南鹽業,他們肯定不滿。再配上讀書人呢?
  所以林敏希望折中壹下,保持淮南的主要產業,只是改進壹下產鹽的方法。
  終究還是覺得讓揚州、淮安這兩個富庶之地徹底衰敗,是件聽起來就叫人毛骨悚然的事。
  他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後,劉鈺只是嗯了壹聲,並沒有對此意見發表過激的看法。
  只是說道:“林大人覺得,這淮南只能依靠鹽之壹業興盛嗎?我倒是覺得,淮南真的不適合鹽業。”
  “前朝淮南鹽業完全沒有改革,依舊保留了煮鹽的辦法,這對本朝來說實在是壹件值得感激前朝的大好事。”
  “既妳也認可徐光啟官員鹽業改革的目的,是為了墾荒的看法,為什麽不認為淮南可以轉型呢?”
  “林大人不是也去墾荒公司巡查了嗎?日後種棉花、摘棉花、剝棉花、搓棉花,這不都需要人嗎?難道還真的怕他們無可為業嗎?”
  聽劉鈺說起來墾荒公司的問題,林敏只能哎了壹聲,不知道該怎麽定性這件事。
  從春日開始,墾荒公司已經開始進行小範圍的圈地墾荒了。
  而這場墾荒,也讓林敏覺得,日後的江蘇節度使是越來越難當了。
  墾荒是沒問題的,資本圈地墾荒,整體上他也是支持的。
  但墾荒的目的,則已經不是他所能理解的了。雖然墾荒公司的人和他解釋過,但也正因為這個解釋,他才感嘆日後的江蘇節度使越發難當。
  墾荒公司的人率先墾荒的地方,在南通州靠海的地方,那裏現在還是壹片荒蕪,沒幾個人住。
  墾荒不是那麽容易的,想象中好像那麽多空地,百姓缺地,跑過去墾荒不就結了?
  然而實際上,在壹片荒蕪之地墾荒,遠不是現在的小老百姓所能承擔的起的。而且這時候交通又不發達。
  如果在家裏還能過的下去,誰去背井離鄉墾荒?
  如果在家裏過不下去,憑什麽能支撐過墾荒到收成所需要的時間?他要是有壹年的存糧,又至於在家裏活不下去嗎?
  這種荒灘地墾荒,林敏作為江蘇節度使自然支持。
  但墾荒公司說,以後要種棉花。
  因為現在種植的天竺棉,棉絨太短,質量壹般,而且實質上這東西是很難成為以後的機械紡織的原料的。
  誰告訴他們的?自然是劉鈺。
  所以之前科學院那邊能拿出來鹽堿地對棉花生長的影響、並且測出來合理的鹽度範圍對棉花生長的促進或是抑制作用,是因為劉鈺這邊早就已經開始從美洲那邊引進墨西哥的棉花種子,開始種植培育了。
  現在,大順想要當先發國家,就不可能按照就有的路子走。
  歷史上的路子,至少在棉花壹項上,大順是走不通的。如果不自己推廣墨西哥棉,那麽大順的棉紡織近代化,就不可能完成。
  本土棉不適合機械化紡織。哪怕19世紀初最先進的騾機,也無法紡織亞洲棉。
  松江府現在的棉紡織業,是靠黃道婆傳播的技術、靠朱元璋強制推廣的棉花種植鋪開的。
  而現在,大順想要繼續往前走,既需要新的“黃道婆”;也需要新的“朱元璋推廣棉花”。
  新黃道婆是新機械紡織技術。
  新朱元璋是推廣墨西哥棉。
  原本歷史上的路子,本土的民族資本紡紗業,前期發展,靠的是英國在印度推廣的棉花。
  現在,既然要自己做先發國家,自己走完這條路,那就不得不去考慮,自己去做完棉花換種這件事。
  大順有大明開國初年的基層控制力嗎?顯然,現在沒有。
  況且,從0到1簡單,而把1全都變成2,是很難的。歷史上,這場本土的棉花改良運動,前期不斷失敗的原因,是壹個想不到的詞——窮。
  新棉種推廣下去,小農戶種了棉花,把棉花籽也都榨油了。
  然後第二年再掏弄壹些舊棉花籽撒上,或者幹脆就混種,最多三年時間,新棉種全部退化。
  至於棉籽油絕育、棉籽油煙大、棉籽油不適合實用等等,這都是不是肉糜,就那時候,有油吃就不錯了,管的了這麽多?
  【農民自由領種,優劣混淆,並任由天然雜交。收花軋棉,也多混雜。良種推廣,不及數年,皆混雜劣變】
  這就是小農經濟的組織能力。
  最後得出的經驗,也是殘酷且證明統治無能的。
  【只有在百裏絕煙、民不聊生、大災之後、兵匪摧殘之地,才有可能推廣新棉種】
  因為基層控制能力無能。
  所以,只能選擇在大災之後,兼並土地,強行畫出數十萬畝的隔絕區,強制種棉,最終獲得了成功,穩定了棉籽、改良了棉種。
  這個經驗,對大順也是壹樣的。
  大順的基層組織力,是否有能力發給農民棉籽,並且在秋季保證回收?
  不能。
  如果大順對鄉村的組織力、控制力達到這個程度,修個淮河入海也不至於需要舉全國之力、耗國庫數年積蓄。要有那份組織力,這分明就是壹個省自己就能幹的事,哪輪得到舉國之力?
  大順的基層控制力,是否有能力保證,收棉花的,不把老舊棉花混在壹起,軋棉的時候種子混雜?
  當然也不能。
  如果有這等程度的對小商販的控制力,大順的商稅早就可以直接把鹽稅廢掉了,估麽著商稅早碾壓三十稅壹的農業稅了。
  大順的基層貧窮程度,是否能保證小農不吃棉籽油?
  這個就更不可能了。
  要是富裕到這種程度,劉鈺閑著沒事幹啊,非要出去搶海外市場?這消費能力和市場,肯定碾壓如今的歐洲加美洲了,直接上輕工業化內循環吧。全國不再吃粗棉籽油的時候,蘇聯都他媽解體了。
  好在,大明給大順留了壹份非常偉大的遺產,仿佛是冥冥中的國運。
  即,大明沒有對淮南進行曬鹽法改革,保留了最原始落後的小戶煮鹽法。
  這使得,大順可以在淮南直接圈地,廢鹽改墾。
  這是天然的【百裏絕煙、民不聊生】的空地,不需要等著大災之後再合並圈地保證棉種。
  同樣的,墾荒公司的組織能力、技術推廣能力,比單獨的小農強得多。資本也雄厚,不用做出殺雞取卵的事,至少不至於在前期就把好容易培育出來的棉籽都榨油了。
  應該說,直到這件事辦完,也就是把亞洲棉替換成美洲棉這件事辦完,再加上機械紡紗織布機器,大順才算是有了輕工業革命的全部前置科技。
  蒸汽機……蒸汽機在有了鏜床之後,真的是這壹系列前置科技裏最簡單的了。
  而且應該是暫時看起來最不起眼的壹個,這就是個動力,水車壹樣可以驅動起19世紀初最大的紡織廠。
  既然要主動往前走,要做先發國家,就得做許多準備。缺壹不可。
  如果沒有大明留下的這份煮鹽法遺產,推廣長絨棉這壹件事,還真就不好辦。
  國內真就沒地兒適合種棉花了。遠了不行運不來;近了要不是大明保持煮鹽法方便控制征稅,哪會有這麽大的空地能搞大土地農場?
  這些,也就是林敏感嘆日後做江蘇節度使越發難做的原因,這裏面能講給他聽的道理,他全都能聽懂,也全都認為確實有道理。
  但是,哪個江蘇節度使能自發想到這麽多?他只覺得,怪不得自己這個江蘇節度使就是個空架子,那是真的管不明白這些工商業的事啊。先發國家工商業的事,可不只是要管雇工和雇主鬥爭這點事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